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植物保护学院是我国最早独立建制的植物保护专业院系之一,也是海峡两岸植物保护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先后4次到学院调研,亲切看望慰问专家,帮助解决办学困难,殷切希望“想方设法把植保学科搞上去”。20多年来,学院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方向奋勇前行。学院植保学科在2023年泰晤士中国学科评级中获评A-等级,在软科2024中国最好学科中排名第6,入选福建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的一流培优学科计划建设学科。
【办学历史】学院历史可追溯至1936年福建协和大学农科,设置了病理学课程。1940年福建省立农学院设立植物病虫害学系,1958年更名为植物保护学系,2001年正式建院。在国内外植保界享有崇高威望的林传光、严家显、裘维藩、周明牂、黄农、赵修复等学术巨擘曾先后在此执教,奠定了深厚学术根基。学院在福建省属高校中勇立潮头,率先开展研究生教育,率先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率先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率先设立国家重点学科,率先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殊荣。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等殊荣,入选教育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学科专业】学院拥有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智慧植保、生物安全5个二级学科,并在资源利用和植物保护专业学位(培养方向)招收专业博士和专业硕士。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福建省高校重点学科3个。学院先后举办植物保护、生物安全、制药工程等多个本科专业,经过不断优化调整,现举办植物保护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举办以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生物安全(严家显创新班)、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人工智能+植物保护”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近八成,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96%。队伍中汇聚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人次,省级高层次人才108人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杰青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8人,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优青”8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人,农业部杰出科研人才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
【人才培养】学院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植物保护虚拟教研室,1支团队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部教材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7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博士生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每年选派优秀学子赴世界顶尖学府深造。学生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挑战杯”等国内外顶级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植物保护本科专业考研升学率常年超过50%,毕业生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机构、烟草、各级植保站和农资龙头企业。八十余年来,学院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8000余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中国科学院院士及众多政界、学界、业界的中坚力量。
【科学研究】学院获批牵头组建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同时建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平台10余个。科研团队实力强劲,拥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和福建省高校创新团队6支。学院科研成就斐然,先后有78项主持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农业部技术改进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奖一等奖12项,在水稻病毒、小菜蛾基因组、虫媒传播作物病害、昆虫不育技术等领域研究位居领先地位。
【社会服务】学院自办学之始便确立了教学、科研、推广三者相辅相成的体系,努力将前沿成果转化为惠农强农的实践力量。组建植物医生博士专家服务团,常年组织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问诊式”技术服务。在省内外建设30多个产学研基地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研发50多项高效植物检疫、监测、防控新技术,在柑橘黄龙病、红火蚁、橘小实蝇、小菜蛾、水稻病毒等农林重大有害生物防控中广泛运用,其中合作研发的Bt生物农药原药,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份额1/3、出口市场约1/2;研发的蔬菜害虫生态控制技术在南方11个省市推广应用60万公顷。开展“百校千师万生”自然科普行动,已走进70余所中小学,惠及师生1.2万余人,形成“科研-教育-服务”良性循环。
【对外交流】学院长期致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有国家外专局“111”引智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美国普度大学、德州农工大学、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等20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三位一体”国际合作格局。学院先行先试探索闽台农业科教融合发展新路径,在全国率先获批与台湾高校合作共建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与台湾大学、台湾中兴大学等联合举办大型学术会议10余场,与台湾专家联合申报科技项目60多项,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 、Nature Sustainability等国际知名期刊。学院是“福建省植物病理学会”和“福建省昆虫学会”的挂靠单位,主办《生态安全学报》和《武夷科学》两本重要学术期刊。
新时代新征程,学院将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锚定植物保护一流米兰体育公司怎么样目标,奋力推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产出更多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