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践概况
南平市浦城县位于福建省最北端、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是中国、福建省最早的商品粮基地县,素有“闽北粮仓”之称。2016年,浦城县被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列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全县水稻种植面积47.9万亩,2015年粮食产能区水稻平均亩产563.51公斤,比全省平均亩产450公斤,亩增113.5公斤。2017年粮食总产26.4万吨,产值约7亿元,种粮面积、产量均为福建省第一。
2.主要做法
(1)科学划定区域
浦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达《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建设任务的通知》,对水稻生产功能区进行科学划定,具体条件为: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坡度在15度以下的永久基本农田;相对集中连片,原则上连片面积不低于50亩;农田灌排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生态环境良好,未列入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耕地休耕试点等范围;具有水稻种植传统,近3年播种面积基本稳定。
(2)推行水稻“绿色增长”模式
水稻增产到一定程度,增长幅度会越来越小,且不能只简单追求产量,更要种出优质、环保的生态米,因此浦城自2015年起全力推行“绿色增长”的水稻增产模式。通过节水、节药、节肥,控制农药使用和减少农药残留,推广使用有机肥,实现水稻增产的同时,种出环保的优质大米。坚持“绿色、增产、增效”的理念,浦城县以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为平台,积极开展绿色增长模式攻关。
(3)实施水稻种植的标准化生产
2015年5月,浦城县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27.8万亩,涉及18个乡镇(街道)、240多个村。确定富岭、管厝为示范乡镇,浦城旭禾米业公司、石陂聚丰米厂为绿色企业、忠信桃源米厂等8个企业为无公害粮食企业。浦城县政府牵头成立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办公室,统一负责基地生产管理,并建立县、乡(镇)、村、户生产管理体系,对基地单元进行统一编号,建立基地名称、编号、农户、面积、品种等详细档案。基地创建涉及的2万多农户,都有分发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的《生产手册》《生产纪录》《生产者使用手册》等三本手册,要求农户做好水稻生产的土壤耕作、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的全程纪录,确保全程绿色标准化操作。23万亩绿色基地的农药、化肥等农资则实行统一购买、统一供应、统一管理,采取专人采购、专人保管和专人发放,保证农资供应的“绿色”无污染。
(4)大力推进粮食生产“五新”技术
在粮食生产示范片全面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新机制等农业“五新”技术。一是积极推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全县摸底排查耕地土壤肥力测试图样4000余种,并定期取土进行肥力测试,累计推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0万亩。农民使用配方肥,改变过去盲目过量施肥习惯,不但减少了肥料用量,还增加产量,达到节本增收、减少水源污染的效果。二是推广水稻生产新机具,2016年以来,重点推广工厂化水稻基质硬盘堆叠暗化育秧、露天软盘插育秧、大田机械插秧、超级稻高产栽培等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技术。三是示范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在示范片,每30至50亩稻田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用于诱杀水稻害虫。同时,建立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治队伍,实行统防统治。此外,从选种、育秧、田管到收割,每个环节都精耕细作。四是建立各类关键技术示范基地,依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田间学校、现场观摩会、测产验收、技术培训等方式,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通过扶持植保、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主体,高起点打造、高水平管理,在示范基地推行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统配统施、代收代储等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形成统一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模式,提升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
(5)进行高产示范片建设
全县建设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25个、千亩示范片25片、百亩示范片75片,覆盖面积48万亩,其中,水稻绿色模式攻关7万亩62片。通过落实高产措施,中稻亩产增加7.3%,再生稻头季亩产增加10.7%,再生稻再生季亩产增加5.8%,烟后稻亩产增加12.3%。
3.经验总结
一是组织保障有力,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浦城县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浦城县副县长为组长的粮食产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提升粮食品质,扶持龙头企业,提高浦城粮食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二是政策引导到位,通过设立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发展基金,用于鼓励各类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创建绿色品牌、组建优质稻产业联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