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博士后  流动站介绍
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博士后流动站简介——食品科学与工程
发布时间 :2023-10-23 浏览次数:10

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博士后流动站简介——食品科学与工程

一、流动站简介

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于2007年,为福建省食品专业唯一博士后流动站,隶属于食品科学学院,依附于福建省高峰建设学科(A类)、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福建省内唯一),面向全国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研究领域涵盖有亚热带特色海洋食品精准营养与健康工程、智能化食品绿色加工工程、亚热带特色农产品绿色保鲜物流工程、亚热带特色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等4个特色学科发展领域,聚焦闽台区域食品产业发展特色和区位优势,针对传统食品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及前沿科技创新研究。

本流动站师资力量雄厚,拥有2个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农产品品质科学与加工技术创新团队、福建特色海产加工产业化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博士生导师团队(亚热带特色农产品保鲜加工与安全控制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导师团队)。现有教授1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8名;副教授24名;专任教师中73%具有海外留学经历(40人),有30多人(次)在国内外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任职。

本学科拥科研条件优良,有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肉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2个国家级平台、闽台特色海洋食品加工及营养健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食用菌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集成科研基地、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蔬菜)专业分中心、福建省特种淀粉品质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亚热带农产品(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亚热带特色农产品采后生物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开发基地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9个、以及福建省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福建省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本站的学术氛围浓厚,“十四五”建设期间学院获国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40项,省级项目55项,总经费5215万元,在科研项目中有所突破。近年来,学院有70多项科研成果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5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5项,共转化国家发明专利35项,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确立了我院在福建省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龙头地位和国内食品届的影响力。

二、研究方向与主要合作导师

学科方向1:闽台特色海洋食品精准营养与健康工程。聚焦海洋经济,重点研究闽台特色海洋食品的加工物性、营养素与功能活性物质的变化规律及互作关系,阐释海洋食品组分影响人体健康的作用机制,建立海洋食品资源及其副产物的深加工技术体系,提升海洋食品加工水产,助力海洋食品产业绿色发展。

主要合作导师:庞杰、张怡、方婷、田玉庭、张龙涛

学科方向2:闽台特色食品绿色加工与健康工程。聚焦绿色经济,重点开展闽台特色食品绿色加工与健康功能研究,研发食品绿色加工关键技术体系,传承和发扬闽台特色食品文化,拓展传统闽台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开发特色食品绿色加工新技术及相关新装备。

主要合作导师:郑宝东、张怡、曾绍校、郭泽镔、张龙涛、林少玲

学科方向3:亚热带特色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聚焦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重点研究中国食用菌之都(福建古田)食用菌资源的综合利用及采后保鲜、加工技术及其过程精准控制技术,挖掘新型食用菌功能组分并揭示相关作用机理,及改善食用菌在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从而提高食用菌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奠定基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主要合作导师:江玉姬、田玉庭、林少玲

学科方向4:亚热带特色农产品绿色保鲜物流工程。重点研究亚热带特色农产品(果蔬、食用菌、茶叶等)保鲜物流、高值化加工与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工程及配套设备及其产业化应用,为实现农产品产后减损和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主要合作导师:林河通、方婷、陈艺晖、林艺芬

三、联系方式

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庞杰

联系电话:0591-83756316   Email:pjfafu@163.com

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联系人:彭丽娟

联系电话:0591-83055869    传真:0591-83789348

通讯地址: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食品科学学院   邮编:350002

 


Baidu
ac米兰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