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植物保护学院
农艺与种业(草学方向)团队介绍
发布时间 :2025-05-08      浏览:198


一、团队研究方向

团队主要依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和福建省共建的菌草生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菌草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经34年不断创新,已发展成为新兴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技术,涵盖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生态学、农业生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学科。目前已在巴新、南非、卢旺达、莱索托、斐济等13个国家建立菌草技术合作基地,并传播至五大洲的106个国家。在国内,经过科技扶贫,传播到我国31个省、市的596个县(市)。

主要研究方向:

1.菌草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创新

菌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利用;优良(抗寒、耐盐碱等)菌草品种选育;菌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基因编辑技术研发等。

2.菌草高效种植与加工

菌草种苗组培与快繁;菌草高效种植技术;菌草加工机械机具及装备;菌草加工技术。

3.菌草治理生态

菌草治理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菌草治理砒砂岩,菌草改良盐碱地,菌草矿山修复等。

4.菌草综合利用

菌草栽培食药用菌,菌草菌物饲料和菌草生物质能源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及利用。

招生联系人:刘艳玲 yanling1@fafu.edu.cn

二、团队负责人介绍(PI)




刘朋虎,男,1982年出生,山东聊城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秘书。福建省食用菌学会理事,福建省农学会理事,福建省微生物学会理事,福建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2016年,获第二届福州青年科技奖。2021年,获福建运盛奖基金会第二十六届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2015-2016年任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食用菌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收集及保护,利用菌草、农林废弃物等资源栽培食用菌等研发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福建省农业攻关项目子课题、福建省科技厅引导性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级项目。先后获得5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第10),二等奖3项(第2、第2、第7),三等奖1项(第3);获得福建省姬松茸新品种认定3个(第1、第4);授权发明专利5件;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6部;近5年以第一或者通讯发表论文40多篇。主讲本科生课程《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

个人主页:http://teacher.fafu.edu.cn/jcyj/lph/list.htm

邮箱:phliu1982@163.com


三、团队其他成员(详见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教师个人主页)



林占熺,研究员,菌草中心首席科学家,菌草技术发明人,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林占熺研究员,菌草技术和旱稻宿根栽培技术发明人,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菌草研究所所长,1999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聘为中国科技扶贫能力建设专家。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院院士,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负责人,福建省菌草开发工程协会会长,福建省政协第七、八、九届委员。长期从事菌草科学的研究、菌草技术推广、扶贫、援外和国际合作等工作。先后获第20届日内瓦州政府奖及金奖、第85届国际发明展法国内政部和国土整治规划部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项,中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协授予科技扶贫杰出贡献者、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先进个人、优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人民政府一等功、商务部援外奉献奖银奖、国务院扶贫先进个人、福建省优秀人民教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教师、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世界生态安全奖等荣誉。

联系方式: lzxjuncao@163.com@163.com




林冬梅,副教授,农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省B类高层次人才。现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菌草与生态学院副院长,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知识分享平台专家,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菌草项目顾问。

近五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1项、子课题1项,主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1项、主持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部以及福建省等纵向科研项目5项,主持联合国经社部菌草项目以及各类横向课题等10多项。

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多篇,获部省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出版《黄河菌草生态治理》等专著3本,法文专著1本,翻译英文专著1本。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著权4项,认定灵芝新品种1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地方标准、团体标准7项。讲授《菌草技术》、《菌草技术国际化与可持续发展》等本科和研究生中英文课程。获2023年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

联系方式:lindm_juncao@163.com




朱方捷,男,1984年12月出生,安徽休宁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菌草生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引进高层次C类人才,担任Fish& Shellfish Immunology,CrystEngComm杂志审稿人。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社部人才项目,福建省雏鹰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福建省重大专项专题。所属学科生命科学,研究方向为转录调控与非编码基因组,长期从事表观基因组学研究,针对顺式作用元件组的鉴定与识别机制开展了原创性工作,相关成果为鉴定非编码基因组功能位点提供了高通量方法,并系统阐明了“先锋”因子克服核小体屏障识别顺式作用元件组功能位点的机制。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ucleic Acid Research,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Me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1篇被选为封面。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被引300余次。共发表论文23篇,被引700余次。申请专利2项。

个人主页:http://hbmcsysbio.team/




邵恩斯,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于2013年和2016年两度赴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昆虫学系访学。从事苏云金杆菌(Bt)相关领域研究十余年,致力于研究Bt杀虫基因改造及杀虫蛋白作用机理。作为第一作者在《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Toxins》、《Genomics》、《BMC genomics》、《昆虫学报》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本人所在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在于Bt杀虫蛋白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开发对菌草病虫害有效的新型绿色农药的研究。团队当前已构建完善的水稻褐飞虱、茶小绿叶蝉、茶尺蠖及斜纹夜蛾、草地贪夜蛾人工饲养平台。此外,本人及课题组成员已熟练掌握昆虫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并已结合Bt作用机制及昆虫免疫机制开展肠道病原微生物与靶标昆虫肠道受体蛋白互作相关机理的研究。

联系方式:es776@fafu.edu.cn

个人主页:http://teacher.fafu.edu.cn/jcyj/ses/list.htm




郑华坤,博士,副研究员,硕导,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副职负责人。2000年起就读于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生命科学学院,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遗传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师从王宗华研究员在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植保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分别于2014年和2019年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访学。目前已在mSystems、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BMC Genomics、Rice、Molecular Plant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省部级基金2项。

研究方向:巨菌草抗逆性研究;稻瘟病菌表观遗传和致灾机制。

个人主页:http://teacher.fafu.edu.cn/jcyj/zhk/list.htm




赵立娜,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并获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并获得工学博士。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博士,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活性物质和食品生物技术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是天然食品生物活性物质,特别对菌草食药用菌源活性成分和特异性活性肽的进行研究和应用开发,在食药用菌源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鉴定、作用机理及在动物、细胞模型中的分子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公益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福建省科技厅星火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在J.Agric.Food.Chem.J.Funct. Foods.J.Dairy.Res.、Int. Dairy.J.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第一发明人)。参与项目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五),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二)。

联系方式:zln20002000@163.com

个人主页:http://teacher.fafu.edu.cn/jcyj/zln/list.htm





刘艳玲,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1年-2008年就读华中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2-2015年就读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3月就职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9年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访问研究。主要从事微生物分子机制和微生物发酵相关研究。主持项目有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引导性科技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等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5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

联系方式:yanlingl@fafu.edu.cn





李晶,女,1985年7月生,湖北武汉,博士,助理研究员,2017年毕业于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园艺学院蔬菜学专业(食用菌方向)。2011年起工作于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菌草研究所,现就职于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从事菌草高效栽培食药用菌(竹荪、樟芝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任务、福建省科技厅自然基金、教育厅青年项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益性行业项目、国家林业局引智专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研究项目;为本科生开设《菌草栽培食药用菌概论》等课程;参与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菌草生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菌草科学与技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和顺昌菌草科技小院等平台建设。授权专利4项,第一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23篇,获2018年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8),参与编写省地方、团体标准4项,获2022年度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指导教师),获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公益组全国总决赛银奖(指导教师),2024年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奖、银奖(指导教师),2024年福建省科技小院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优秀指导教师。2019年赴中国台湾中兴大学开展访学工作。

联系方式:1353462@qq.com

个人主页:http://teacher.fafu.edu.cn/jcyj/lj/list.htm



叶文雨,博士,硕士生导师,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副职。于2017-2018年赴美国俄亥俄州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为期一年的访学研究。主持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基金、福建省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福建省引导性科技计划项目和福建省教育厅项目等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多篇。获得福建省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五)及4项专利。

研究方向: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理

联系方式:wenyuye08@163.com

个人主页:http://teacher.fafu.edu.cn/jcyj/ywy/lis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