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植物保护学院
农业与可持续生态学团队介绍
发布时间 :2025-05-08      浏览:119



一、团队研究方向

聚焦福建省农业发展的现状,坚持“立足本省、面向海西、服务全国”的发展理念,开展理农结合的学科交叉研究。包括:1)针对福建粮食压力大、光温资源利用不合理以及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造成农业劳动力短缺等现状,筛选与培育具有高效利用光温资源的再生稻品种资源并研究其合理时空布局,构建全程机械化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揭示再生稻栽培过程碳排放规律及其低碳减碳机制,解决生态安全、增产增效问题,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研究大穗型水稻强弱势粒异步灌浆及其对外界逆境条件响应差异的分子生态机制,以及小分子靶向调控14-3-3蛋白表达对促进弱势粒灌浆的作用,为提高水稻营养利用率,改善大穗结实率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3)针对当前农田除草剂的大量施用与杂草抗性不断增强的问题,关注水稻对杂草的化感抑制作用,研究化感水稻对靶标杂草的分子识别作用,及其信号传递并调控合成化感物质抑制杂草生长的过程与机制。4)针对药用植物太子参连作自毒及牛膝耐连作现象,比较连作条件下,自毒和耐连作药用植物的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差异,以及植物根系分泌的化感物质或药效成分对连作土壤中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的调控作用,揭示土壤微生物互作介导药用植物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重要作用,研发利用重构土壤微生物菌群消减连作障碍难题;挖掘调控主要药效成分合成的关键基因并研究其调控方式,探索利用遗传转化技术提升中药材的药效成分,促进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5)针对劳动力短缺与耕地萎缩的双重挤压,叠加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探索和构建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系统气候韧性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招生联系人简历接收邮箱:陈婷 博士 52837195@qq.com

二、团队负责人(PI)介绍






林文雄,男、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H指数72,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原副校长、教育部植物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首批A类人才、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第五届教育名师、福建省特邀教育督学、福建省农业生态过程与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Technology in Agronomy 副主编、PLOS ONE 责任编辑,生态学报、作物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编委、亚热带农业研究主编、主要从事药用植物(作物)化感作用与连作障碍消减技术,再生稻种质资源,农业生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与生态农业研究与应用;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农技协“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2023年度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近十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均排名第一),在国内外发表论著300篇(部),其中SCI收录论文200多篇,连续数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Single year impact)和终身科学影响力(Career-long impact)双榜单。E-mail: wenxiong181@163.com.






范水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乡村振兴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多功能农业与区域发展团队”首席导师,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第二届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国台办台湾农民创业园科技服务中心主任,全国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和米兰体育公司怎么样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商业经济学会商务经济委员会副会长,福建省高校产业学院发展联盟副理事长,2022年获评福建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长期从事多功能农业与区域发展、生态管理与绿色经济、产业培育与乡村规划、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2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著作和主编教材5部;主持各类涉农规划8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SCI、SSCI、EI、CSCD、CSSCI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各类优秀论文奖10余项;多项成果被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采纳并得到推广实践。指导学生获“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2项,“创青春”福建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3项,“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商务应用分析大赛一等奖1项,其他各类竞赛奖8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15篇;指导学生课外创新性课题立项研究11项;指导本科生、研究生获优秀毕业论文10人次;共有23人次获得各类先进个人称号。E-mail:348694206@qq.com.

三、团队其他成员(详见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教师个人主页http://teacher.fafu.edu.cn/)






张志兴,男,1983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福建省高层次(C类)人才。兼任菌草与生态学院生态学系主任、作物生理与分子生态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福建省生态学会理事、亚热带农业研究编委、Technology in Agronomy青年编委、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青年编委。2013年获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生态学博士学位,2017年-2018年国家公派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作物生理与分子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SCI 15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分别排名第二、第三、第四),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1项。E-mail:zhangzhixingfz@163.com

个人主页:https://teacher.fafu.edu.cn/zzx/







方长旬,男,博士,博导,研究员。福建省高层次C类人才,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金山学者青年学术新秀。2007年本科毕业于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生物学基地班,2010年获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2014年获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生态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获2015年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国家公派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现为亚洲化感作用学会秘书长、国际化感作用学会理事,《亚热带农业研究》副主编,《Technology in Agronomy》青年编委,《BMC Microbiology》编委,主要从事水稻化感抑草、水稻防御UV-B辐射的生理与分子生态学机制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福建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SCI 14篇;通讯/共同通讯论文15篇,其中SCI 12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排名第4、第5、第5)、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6)、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7)、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排名第7);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3)、本科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排名第10),二等奖1项(排名第3);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5项排名第1,1项排名第2)。

E-mail:changfangxingyx@163.com.

个人主页:https://teacher.fafu.edu.cn/fzx/






苏凯,男,中共党员,理学和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导,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后;现为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第一届青年编辑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价值与碳源/汇核算、生态系统净经济效益核算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获得米兰国际体育俱乐部官网“青年五四奖章”、优秀教师、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近5年,主持和参与20余项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在《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Ecological Indicators》等国内外高质量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多项农业农村空间发展利用规划、乡村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及三农工作。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多次指导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和各类别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指导学生获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社会实践优秀摄影作品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在科技周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与海报设计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以此获得科研育人突出业绩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业绩奖。E-mail:fjsk1311@163.com/ fjsk1311@fafu.edu.cn







陈鸿飞,男,博士,硕导,高级实验师。中国作物学会第六届栽培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农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作物生理与分子生态学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3),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7),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1项(排名第3),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9篇,制定地方标准2项(排名第1),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3项排名第1,2项排名第3),软件著作权4项(排名第1)。E-mail:hongfeichen2006@163.com。